王汎森 | “察势观风”:把社集放在时代脉络中查考
王汎森教授在静园二院
文 | 王汎森,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
本文为《结社的艺术:16—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》(张艺曦 主编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)序言。
几年前,艺曦来研究室找我,请教我关于编论文集的事,他当时计划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昌伟、许齐雄教授,以及台北大学的何淑宜教授合作,以文人社集为题,集合众人之力来编论文集。他当时问我,此时此刻是否仍适合编论文集,以及这类论文集对学界是否有贡献——这是他最关心的部分。我当时建议艺曦,必须坚持几点:论文集的主题必须明确,每篇论文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提出各自的创见。
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,我有时会从艺曦那边听到论文集的进展,而为了让各篇文章作者能够聚集一起开会讨论,他先后申请蒋经国基金会与“科技部”的经费补助,两次会议的举行也得到“中研院”近代史研究所及吕妙芬所长的协助。这本论文集的计划,以及整个团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他们为了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写作论文,所以把时程拉长到三年,而在着手进行之初,分散各地的成员也不辞路远,来台共同讨论,并对彼此的论文题目交换意见,直到今日,终于有论文集的问世。
这本论文集以16到18世纪的文人社集为题,时段集中在明中晚期及清初。明中晚期的社集活动十分精彩而多样,而经历明清变局以后的清初社集的性质与活动也很值得探究。当时社集活动盛行的程度是很难想象的,清初顺治皇帝还曾特别关注近来名流社会,并说慎交社“可谓极盛”,提到孙承泽是“慎交社”中的人物(《清稗类钞》《云自在龛随笔》等书)。
这本论文集引人注意的部分,是不少文章都能够不受限于社集这个主题,把社集放到整个时代大脉络中,从政治、家族、地域性、城市生活、文化转型等面相切入,让原本看似平凡无奇的社集显出独特的意义。
这些文章,有的谈社集跟地方官员的到任去职的消长关系,显示某些看似宴游的诗社,也可能有实质的政治目的。有的讨论社集与地方家族的联系,有的利用大量族谱资料说明不同性质的社集与地方人际网络、家族生态的关系。也有的注意到社集与城市空间,以及明末文人借由社集展演的取向。另有几篇是谈社集与诗派、与八股文、与经学风潮的关系,这些看似传统的题目,却都能够得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。另有一篇谈明末及清初的士风之别,在此变局中的文化转型是很值得深入的课题。另有两篇文章,则是将眼光扩大到与士阶层密切相关的其他阶层或领域,包括医者及书画鉴赏。过去我们虽可多少看到一些医者结社的资料,但借由这篇文章,才让我们了解到医者与文人社集之间有那么密切的关系。
这些文章各有主题,也跨越不同地域,除了南北两京、扬州,以及浙江等地,还有江南以外的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,展现这个团队广泛讨论各地社集的企图。另有两篇关于日本与越南的社集的文章,亦显示这本论文集对东亚周边各国的关心,而且从更多元也更整体的眼光,以中国为中心看整个东亚世界的社集发展。
我在多年前写作过几篇明代思想生活史方面的文章,其中有几篇文章跟明末蕺山学派及清初讲经会有关,当时我注意到明末出现不少以经、史或读书为名的社集,这类名称的社团在此之前很少见,但在明末却大量涌现,而且不少都很有影响力,像江南的复社、读书社都是很好的例子。对于这类社集的出现,我认为这与经史之学,尤其经学的复兴相关。不过,近几年我有更进一步的观察,除了心学,至少还有文学复古运动等各种思潮条件共同促成。尤其是文学复古运动,由于主张必须临摹古代的诗、文,进而搜罗古代典籍,所以对古籍的刊刻流行起了推动作用。另一方面,这个运动虽然倡导复古,但所复的不限于儒家经典,所以相对于之前的学风带来了解放。复兴经学则是到了明末才正式提出的,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看待明末经学的复兴,它有其时代的特殊意义,而且带来的影响极大。
以此为例,我们在讨论明代中晚期及清初的历史,必须用更宏大的眼光谈。我很喜欢“察势观风”这个词,当某个风潮起来的时候,就像是一阵风吹拂而过,一个时代的各方各面、或多或少都会受这股风潮的影响,而且往往是多层次也多方面的交互激荡,来回往复。若是遇到像明清之际的大变局时,这类变动会更加复杂。研究者有必要察其势而观其风,除了所研究的对象,还必须把研究对象所处的风潮及各种动荡变化都一齐纳进来讨论。此外,历史的发展往往会有不同力量同时在竞合着,所以社集不会只是社集,而会跟这个时代的其他因素结合发酵,也可能彼此排斥,但即使是排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。
这本论文集所做的可说是一种“察势观风”,而且把社集放在时代脉络中查考,作者们能够以更全面的眼光掌握所研究的课题。如今论文集分别在两岸出版社出版,让人为这本论文集对明清之际社集研究有所贡献而感到欣喜。
王汎森
“中研院”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
“中研院”院士
《结社的艺术:16—18世纪东亚世界的文人社集》
作者: 张艺曦 主编
出版社: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2-4
- 内容简介 -
本书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。书中结合文、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,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,围绕社集与城市空间、地方家族、身份/阶层等,从社会、宗族、空间、文学、思想、医学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,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,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。同时,还研究了十八世纪日本与越南的文人社集情况,有助于从东亚的视角深化明清思想史、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。此外,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,也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- 编者简介 -
张艺曦,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,师从王汎森先生,目前任(新竹)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文化史、地方史与家族史,著有《阳明学的乡里实践: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、安福两县为例》《孤寂的山城:悠悠百年金瓜石》。
- 目录 -
- 推荐 -
过去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,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。本书突破了以往所有相关研究的成果,全面地处理了明清时期各个地区诗社、文社,以及以科举为主但扩及经义诠释的制艺文社。除了学术、思想、文学,这些文章进一步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,探讨了社集与地方家族、社集与身份/阶层,以及社集与书画、医学等方伎的课题;并将探讨的区域从中国扩及日本与越南。这些视野新颖、成果丰硕的研究,完全改写了我们过去对16—18世纪东亚学术思想史的理解,是研究明清思想的必读之作。
——李孝悌(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)
本书结合文、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,研究明清士人各类社集活动,从政治、社会、宗族、空间、文学、思想、医学、宗教等多元面向进行探究,呈现明清士人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的多元性,以及社群网络间复杂的关系。本书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认识,书中呈现的各种跨界交接与多元问学的现象,也挑战了我们现代学术分科与专业的狭隘。
——吕妙芬(“中研院”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)
本书系学界最新、最全面的关于文人社集的研究,指出明中叶以后,社集几乎成为知识分子的全民运动,不但与地方家族结合,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网络,反映当时的士风转变,牵动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局势;流风所及不仅是其他职业如医者,更影响到东亚的汉字文化圈,如日本与越南之风气。
——巫仁恕(“中研院”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)
以“结社”作为主题,邀约各领域的研究专家施展各自的学术优势予以聚焦式的研讨,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运作方式。由于近代学科细化的格局划分,学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细作,却颇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。但历史的实际本是浑然一体的,世事变迁,人际纠纷,乃是各种势力聚合而成的结果。哪怕是作为独立性很强的诗文创作,离开复杂的历史整体也很难言说清楚。“结社”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,而明清之际又是人文精神变化的纠结点。由此,本书的学术内涵,将会为相关的学术领域带来诸多启示,并为以后的学术运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。
——左东岭(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)